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准確認識和深入理解“十五五”時期的重要地位(人民觀點)

本報評論部

2025年11月11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寄托著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夙願,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宏願。今天,中國式現代化航船,又行至新的關鍵一程——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了“十五五”時期發展藍圖,這是新征程上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就“十五五”時期的重要地位作出了深刻闡述。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准確認識和深入理解“十五五”時期的重要地位。

  (一)

  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看,“十五五”時期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黨的二十大作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其中第一步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通過實施“十四五”至“十六五”三個五年規劃,我們就能完成這第一步的歷史任務。

  分步驟看,“十四五”是開局起步,“十六五”將是最后收官,“十五五”時期恰好處於中段,“承前啟后”正是對這一時期的精准定位。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這是根據這一時期應承擔的歷史任務作出的重要判斷。

  對“十五五”時期的重要地位,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深化理解。

  放在接續奮斗的現代化進程中來把握,我們要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從“一五”到“十四五”,一以貫之的主題就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時代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貫徹好全會對“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部署,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將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

  放在加速演進的世界百年變局中來把握,我們要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當今世界變亂交織,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繼續經歷大調整、大分化、大重組。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國家間的競爭合作關系面臨重塑。

  隻有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我們才能在風雲變幻的環境中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始終成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放在勢不可擋的復興大勢中來把握,我們要乘勢而上續寫兩大奇跡新篇章。

  “十四五”主要目標任務即將勝利完成,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經濟總量今年預計達到140萬億元左右,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實現良好開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

  在新的起點上開啟新的進發,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同時要清醒認識到,我國發展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這要求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在抵御沖擊、應對考驗中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走人間正道,干正義事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我們信心十足,底氣十足。

  (二)

  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要求看,“十五五”時期是“夯實基礎”的重要階段。

  從現在起到2035年,隻有10年時間,前5年發展好了才能為后5年乃至更長遠的未來爭取更大主動。“十五五”時期,加緊鞏固拓展優勢、破除瓶頸制約、補強短板弱項,正是要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這是“夯實基礎”的重要意義所在。

  讓發展的根基更穩,我們要進一步筑牢引領未來的物質技術基礎。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根基所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底盤牢固、引擎強勁,發展的列車才能跑得穩、跑得快。

  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大論斷,引領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向新而行。2024年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長42%,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領跑全球。

  “十五五”規劃建議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首位,體現的正是對“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高度重視。

  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堅持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並舉,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創新中國的基礎更牢固、動力更強勁。

  讓發展的韌性更強,我們致力為未來中國贏得更大回旋空間。

  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增強的是經濟的韌性、發展的穩定性。

  過去五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一系列政策文件接續出台,打通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卡點。

  貫徹全會戰略部署,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全球最具成長性的市場必將可靠性更強、內驅力更足。

  無論全球風雲如何變幻,充分發揮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在加快培育新動能、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我們定能應變局、開新局,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穩扎穩打向前進。

  (三)

  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路徑看,“十五五”時期是“全面發力”的重要時間窗口。

  面向未來,時與勢仍然在我們一邊。抓住“十五五”時期這個時間窗口,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協同發力,實現系統性突破、整體性提升,就能進一步鞏固和形成良好勢頭,確保如期實現目標任務。這是“全面發力”的內在要求。

  “十五五”規劃建議瞄准關系全局和長遠的重點問題,分領域部署“十五五”時期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明確重點領域的思路和重點工作。這裡從把握好三對關系深入闡釋。

  把握好質與量的關系,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重要標志性指標就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要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保持適當速度。”

  2024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1.3萬美元,但距離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還有不小差距。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保持適當速度,不可能走粗放發展的老路,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

  從“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到“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再到“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著眼長遠謀劃,在關鍵處落子,旨在為高質量發展積聚勢能。

  把握好城與鄉的關系,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著眼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別,“十五五”規劃建議在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部署一批務實舉措。

  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榮的農村。貫徹全會部署,就要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促進城鄉融合加快發展。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一定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匯聚起無窮智慧和力量。

  把握好內與外的關系,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

  外部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十五五”規劃建議就做強國內大循環部署了重點任務,正是要加快形成強大國內經濟循環體系,以國內循環的穩定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同時提出拓展國際循環,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旨在主動運籌外部空間,營造有利外部環境。

  開放合作、互利共贏,高水平開放的中國是投資興業的沃土、創新創造的舞台,將同各方在開放聯通中相互成就。

  變局蘊含機遇,挑戰激發斗志。堅定必勝信心、凝聚磅礡力量,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我們一定能不斷開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新局面。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1日 05 版)

(責編:王瀟瀟、唐宋)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