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永華
2025年11月11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今年是我參與援疆工作的第三年。從新疆哈密市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出發,向東北方驅車前行,在戈壁上顛簸近3個小時,當“創新奮進,奮勇爭先”的標語映入眼帘,便到了我奮戰3年的主戰場——“疆電外送第三通道”配套電源項目,我國首個“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
“沙戈荒”是沙漠、戈壁和荒漠的簡稱。這些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區域,往往蘊藏著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為了讓戈壁中的“綠電血脈”涌動,我和團隊來到這裡,全力推進2×100萬千瓦煤電項目與61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
在“不毛之地”造“能源綠洲”,是極其困苦的挑戰。工地上常年風沙彌漫,狂風呼嘯時天地一片昏黃,能見度極低。夏季,地表溫度高達五六十攝氏度,熾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吞吐火焰﹔冬季,氣溫降至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凜冽的寒風如刀子般“割”在臉上。可作為新能源建設者,我們又無比稀罕這些風和陽光,它們是寶貴的產業資源。忍住施工的苦,就能讓更多人嘗到綠色能源的甜。小小的“辯証看”透著樂觀勁,推動我們不斷攻堅克難。
項目越吃勁,建設就越要善使巧勁。施工處於無電區,從百公裡外接入電源,需要線路中間多次升壓,難度大、費用高,而用柴油發電既不環保也難以持久。經過摸索,我們在8個施工標段建起“小型綠色電網”——白天用光伏發電,儲能存電晚上用,既滿足用電需求,又實現了“低碳施工”。當工地照明燈第一次靠光伏電力亮起時,大家舉著礦泉水瓶一齊歡呼。從此,工地用電等全靠太陽能與儲能支撐,實現了能源100%自給、100%低碳。資源匱乏的困境,反而成為倒逼創新的契機。仔細想想,不僅僅是我們的工地,特高壓、超超臨界、可控核聚變……中國能源業的每一次技術突破,都是在打破制約中突圍,在終結“不可能”中超越。
在風沙中謀發展,除了巧勁,更要有韌勁。項目地處風區,全年8米/秒以上風速天數超200天,碎石被吹起,砸在安全帽上“砰砰”作響,很多時候一個月隻有10天能正常施工。為保障工期,團隊清晨盯著天氣預報,一旦捕捉到風力減弱的窗口期,大家立刻沖向現場,爭分奪秒作業。不過,天有不測風雲。一次安裝“風光火熱儲”多能互補平台核心設備時,吊臂剛抬起,狂風就突然襲來,我死死拽住安全繩,嘶吼著指揮固定設備。直到設備穩穩落地,我已成了“土人”,渾身上下連嘴裡都是沙粒。吃土吃苦,又算什麼呢?從當年“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到今天在水急、風大、浪高的地方打造能源新天地,中國成為世界上能源轉型速度最快的國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保持全球領先地位,靠的就是這麼一股子“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
事因行而至,業經為而成。3年過去,從衛星地圖上看,這片曾經“似乎被遺忘在世界之外”的“沙戈荒”,變成了現代化的“能源綠洲”。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大風機,一片片熠熠生輝的光伏板,鐫刻著我和伙伴們的奮斗足跡。一股股從西北戈壁流向西南山城的清潔電流,成為踐行綠色理念、推動西部開發的生動注腳。
今年底,我這個福建漢子的援疆期將滿,就要返回原單位了。相信,無論我走到哪裡,無論團隊的伙伴們去向何方,鏖戰“沙戈荒”中生出的三股子勁,將永遠是我們投身現代化建設的寶貴財富。
(作者為新疆華電天山發電有限公司風光項目公司副總經理,本報記者王雲杉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1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