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村民下訂單,文化服務送上門(邁向“十五五”的文化圖景)

趙日霞

2025年11月11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堅持文化惠民,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行動。

  ——摘自“十五五”規劃建議

  

  第一次聽說文化村長是在2022年7月。一天,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文聯主席段俊艷突然找到我說:“最近縣裡在選文化村長,你願意試試嗎?”

  原來,縣裡正在從文藝工作者中選聘文化村長,以一人一村的形式,發揮各自專長,為村民提供文化志願服務。“我就會個剪紙,文化程度也不高,怕干不好啊!”說實話,我心裡沒底。“民間技藝也是文化,你的剪紙技藝有很多民俗特色元素,咱們永安鎮四家子村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你就很合適。”段俊艷鼓勵我。

  我打小就跟父母學突泉剪紙,后來經營一家手工剪紙藝術坊,對這項技藝充滿熱愛。但這些年來,了解、掌握它的人越來越少。我想,成為文化村長對於技藝傳承是件好事,便下決心接下了這個事。

  就這樣,我成了興安盟首批100名文化村長的一員。結合各自特長與各村特色,縣文聯把我們一對一派了出去。從那時起,我就與四家子村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進村的經歷。我走進村黨群服務中心的活動室,牆面斑駁,雜物滿地,現場隻來了四五個村民。演示完剪紙,一位大姐說:“我這種地的手,哪做得了這個?”我遞給她一張紅紙、一把剪刀,笑著說:“不怕,心細就行。”我從最基本的圖案講起,手把手教大家折紙、描畫、剪法。

  從此,只要得空,我就到村裡去,有時一個月要去五六趟。參與剪紙的村民很快增加到二三十人,我講課的內容也從最簡單的圖案,延伸到復雜的紋樣。曾經冷清的活動室開始熱鬧起來,牆面、窗戶也裝點上各式各樣的剪紙、圖畫。有些優秀作品還通過我的剪紙藝術坊賣了出去,讓村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這兩年,村民的文化需求更多元了,縣文聯成立了文化村長機動服務隊,通過村民點單、文聯派單、文化村長接單的模式,讓文化村長流動起來,帶給村民更多的新鮮感。前不久,一位擅長詞曲創作的文化村長來到我們村,與村民深入交流后,創作了一首村歌。我也時常到其他村,讓更多人了解、掌握剪紙技藝。

  如今,興安盟的文化村長從100名增加到了569名。隨著越來越多文藝愛好者的加入,村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現在,許多村民只要一得空就往活動室裡跑,鄰裡關系也更加融洽。

  展望“十五五”,我希望自己不再局限於傳授一技之長,而是能夠成為一座橋梁——將更好的文化、技術資源引進來,讓它們像種子一樣,在農村這片沃土扎根、生長,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作者為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突泉縣永安鎮四家子村文化村長,本報記者趙景鋒採訪整理)

  

  延伸閱讀

  公共文化服務惠及城鄉

  “十四五”時期,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建設持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惠及城鄉。

  服務網點更密,與群眾距離更近。開展傳統文化設施改造提升,服務內容和功能進一步拓展﹔全國超過95%的縣(市、區)建立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實效性不斷提高。服務內容更實,參與方式更多。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政策不斷完善,開展延時錯時服務。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公共文化雲建設成效顯著。文化村長、文化特派員等創新探索在各地生根發芽,反映出公共文化服務向“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模式轉變。

  展望“十五五”,公共文化服務將充分尊重群眾主體地位,讓更多的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本報記者高尚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1日 07 版)

(責編:王瀟瀟、唐宋)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