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經濟大省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宋葛龍 劉志成

2025年11月11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大省不僅指經濟塊頭大,更意味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肩負的責任大,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有更大的擔當。”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和發達地區,在編制‘十五五’規劃時要有高站位、大格局,體現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的責任擔當。”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作示范。”經濟大省因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深厚的創新基礎和開放的制度環境,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經濟大省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找准自身戰略定位,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

  落實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經濟大省責無旁貸

  《建議》提出:“鼓勵各地發揮比較優勢、各展所長”。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經濟大省時指出:“你們不扛這個大梁,國家現代化是無法實現的。你們舉足輕重,不可替代”,並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經濟大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應有更大的擔當”。這些重要論述蘊含著謀好一域帶動全局、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的重要方法論。經濟大省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頂梁柱”、穩定經濟大盤的“壓艙石”。經濟大省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經濟體量和發展質量上,更體現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帶動全國整體發展上。

  堅持立足全局、謀定后動,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是唯物辯証法的基本觀點。我國是一個大國,各地區自然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可能齊頭並進,也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把握好“協調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這一辯証法,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堅持因地制宜的方法舉措,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不斷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后富,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在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經濟大省挑大梁作用,既是對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后富歷史經驗的繼承和發展,也能夠發揮一些經濟大省作為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作用,帶動全國整體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隻有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才能更好前進。經濟大省發展條件較好,承載更多產業和人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既能夠發揮其價值創造作用,也能夠發揮其先行先試作用,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支持經濟大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重要作用,首先要支持經濟大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等方面制定政策,支持其服務大局之穩、引領區域發展之進,帶動各地各展所長、形成合力,推動中國經濟航船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經濟大省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動力源泉和關鍵支撐。充分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是大國謀劃區域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也是高效配置資源、科學布局生產力的必然選擇。我國幅員遼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既要因地制宜、縮小差距,更要強化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以區域重大戰略的“一馬當先”引領全國各地發展的“萬馬奔騰”。經濟大省要素資源集聚效應強、協同發展水平高、經濟體量大,既是高質量發展的探路先鋒,又是引領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源,在區域重大戰略中發揮著落一子而全盤活的重要作用。不少經濟大省在區域重大戰略中都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比如,廣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支撐,江蘇、浙江、上海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支撐。發揮經濟大省的輻射效應,可以為周邊地區提供更多發展機會,有利於發揮我國區域空間回旋余地大的優勢,加快將我國區域發展梯度差異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新空間,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的韌性和可持續性,更好應對國內外復雜環境的挑戰。總的來看,經濟大省作為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關鍵一域”,是推進區域重大戰略聯動融合發展的重要“黏合劑”,也是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疊加效應的“共振器”,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經濟大省是科技創新策源地、產業變革最前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科技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先進的科學技術一經滲透到生產力的各要素中,就形成了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最根本的驅動力。科技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內在統一性,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以科技創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經濟大省大都是高水平科研機構和高素質人才集聚地,是科技創新的前沿。比如,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名單中,來自經濟大省的企業佔比較高﹔長三角地區已成為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最旺盛、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地區。經濟大省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和雄厚的創新實力,能夠率先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為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筑牢堅實基礎﹔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具備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條件,能夠通過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將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搬到“生產線”,持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經濟大省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地的作用,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貫通教育培養人才、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打通“科技—產業—人才”一體化鏈條,有利於積極搶佔技術制高點與價值鏈中高端,以新質生產力塑造經濟大省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經濟大省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新發展格局既強調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又高度重視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協同效應。經濟大省對外開放程度高,既有經濟發展優勢又有豐富開放發展經驗,是我國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度融入國際分工的重要支點,有條件也有責任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奮勇爭先。比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大多數分布在經濟大省,2024年我國吞吐量最大的10個港口大都在經濟大省。經濟大省率先落實好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有利於發揮經濟基礎好、開放經驗豐富等優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以點帶面激活全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發展動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支撐。要依托先進產業集群和完善基礎設施,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積極擴大自主開放,加快完善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特別要主動對標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增強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的話語權,大力拓展綠色貿易,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數字貿易。

  構建經濟大省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支撐體系

  推動經濟大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挑大梁,需要加快構建並不斷完善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支撐體系,鼓勵經濟大省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跑出加速度、賽出新成績,並帶動其他區域共同發展。

  以先進科技引領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實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表現形式為催生新產業、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成為一系列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順利推進的關鍵引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與此同時,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經濟大省擁有較多高水平研究機構、較大規模研發投入和較完整的產業生態,以先進科技引領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實施具備扎實基礎。經濟大省在發展先進制造業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正是以先進科技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支撐制造強國建設的集中體現。依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區域性重大科技平台等,經濟大省加快推進技術革命性突破與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將進一步塑造發展新動能,不斷將科技創新勢能轉化為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強勁動能。

  以體制機制改革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實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實現國家戰略意圖,既要從整體上布局,也要在關鍵處落子。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率先落地,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實施,既是經濟大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責任擔當,也是推動重大改革取得突破的必由之路。賦予經濟大省更多先行先試的使命和機會,既可以以特定改革事項的重點突破化解經濟大省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體制障礙,也將帶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躍遷。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等,正是依托經濟大省在重點區域開展先行先試,引領制度創新和體制改革、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實施的有力舉措。經濟大省要瞄准率先落地或承接黨的二十屆三中、四中全會部署的改革發展任務,積極主動開展首創性、集成式、突破性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制度規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當前,要著力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把“五統一、一開放”的基本要求落到實處,服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被納入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的經濟大省,要按照要求以綜合改革試點為牽引,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以重大項目支撐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實施。重大項目涉及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社會民生等諸多領域,具有匯聚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的重要功能。項目布局與重大生產力布局、區域經濟布局、產業鏈創新鏈布局息息相關,可以實現戰略資源的空間重構,是落實國家戰略意圖的重要載體。經濟大省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扎實,發展空間廣闊。加強重大項目在經濟大省的布局,有利於突出重點、發揮優勢,強化規模效應與集聚效應,全面帶動整體發展水平提升。比如,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兩大超級工程先后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重塑了區域互聯互通新格局,為灣區經濟發展拓展了新空間﹔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大飛機等重大科技專項在經濟大省落地,既彰顯了經濟大省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優勢,又帶動了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鍛造出更多的“大國重器”。依托區位優勢、稟賦優勢等,經濟大省可以主動謀劃實施更多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引領性的重大項目。這既是服務全國發展大局的責任所系,也是自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所在。發揮這些優勢,強化項目要素支撐,既可以推動國家級項目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也能夠更好支撐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目標實現。

  推動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在經濟大省落地生根的科學路徑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要“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這離不開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支撐作用,需要推動經濟大省有更大擔當。新時代新征程,落實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經濟大省應勇於肩負挑大梁的使命和責任,展現更大作為和更大擔當。必須把握好戰略和策略之間的辯証關系,以“行百裡者半九十”的清醒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把戰略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策略,形成科學的實施路徑,把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轉化為發展實效。

  在區域戰略上,更好發揮戰略疊加效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部署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托、互為補充的。比如,主體功能區戰略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底盤”,明確生態、農業與城鎮空間的剛性約束,為城市發展劃定“邊界”,為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劃定“紅線”﹔區域重大戰略依托主體功能定位,在重點區域集聚高端要素,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統籌四大區域板塊,不斷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經濟大省要成為戰略疊加的“樞紐”,實現目標耦合與資源適配,將宏觀戰略目標轉化為地方行動實踐,實現不同戰略之間高效銜接、融合推進。

  在創新戰略上,更好發揮創新協同效應。經濟大省要以創新升級發展引擎,促進多主體、多要素、多目標融合,推動治理協同、主體協同和產業協同。治理協同重點是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以統一規則替代“各自為政”,畫好區域發展的“最大同心圓”,推動創新要素高效配置、創新活力持續迸發。主體協同重點是推動企業與科研機構協同,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合機制,更多瞄准前沿領域的制高點、創新鏈上的關鍵點、創新體系中的控制點,在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上敢打頭陣,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勇挑重擔,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上主動作為。產業協同重點是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推動產業集聚,構建產業生態,提升生態能級,使研發、制造、服務在空間上合理分布、在功能上高效聚合。

  在開放戰略上,更好發揮開放“頭雁”效應。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經濟大省要更好發揮制度創新的引領作用,打造制度型開放高地,探索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路徑。在持續提升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基礎上向更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邁進,推動引進外資和對外貿易規模再上新台階。依托經濟大省產業發展水平高、企業適應能力強的優勢,在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技術轉移等方面加強與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對接,積極探索構建跨境數據流動新模式、國際人才引進新機制,在寬領域、深層次、全方位的制度型開放中勇於接受壓力測試,當好高水平開放的開路先鋒。

  (作者分別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1日 09 版)

(責編:王瀟瀟、唐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