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树叶训令”见证军民深情

2025年08月09日09:08    222

盛夏时节,树木葱郁,空气中弥漫着草木芬芳——如今,河北保定阜平县的群山已是环境优美的风景区。回溯80多年前,当时包括首府阜平在内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却是荒山野岭、草木萧条。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1月,聂荣臻带领部队从山西五台开赴冀西阜平,创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我党我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1939年秋开始,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蚕食”。

1942年春天,华北地区遭遇严重的灾荒,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由于敌人进行了严密封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生产生活处于最艰难的时期。百姓只能以“黄菜”果腹:将树叶放在大瓮中,用清水沤几个星期再吃。为了采摘更多的树叶,大家甚至冒着风险爬上高处砍树枝。部队官兵起初以喂马的黑豆、麦麸为食,后来也不得不摘树叶吃。战士每人每天两顿饭都是几个树叶饼,吃不饱就只能多喝野菜汤。

当时,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设在河北唐县和家庄村,仅那里就有老百姓900多人、部队200多人,村庄附近的树叶根本满足不了这么多人的需求。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代主任的朱良才发现,战士们年轻力壮、手脚灵活,爬树摘树叶比老百姓更多更快,可这样下去老百姓没得吃怎么办?朱良才向聂荣臻汇报了自己的担忧。

聂荣臻得到消息后,下令部队伙食单位必须在村庄方圆15里以外采摘树叶,村庄附近的树叶要留给群众吃——“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这就是著名的“树叶训令”。

训令发出后,根据地部队严格执行。当年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战斗过的八路军老战士田顺心曾回忆说,当时战士们每天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去摘树叶,山上仅剩的野果也不能摘,那些都要留给老百姓。

在1942年边区财政会议期间,聂荣臻发言,讲到部队要想方设法减轻人民负担。他回想起老百姓三五成群薅树叶、剥树皮的情形,想起了被饥饿折磨的孩子出来讨饭的场景,讲着讲着就控制不住流眼泪。

后来,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1942年春天,青黄不接,群众和部队都发生了粮荒,入春后,杨树、榆树长出了嫩叶,老百姓就把树叶当成了主要粮食。我们部队有的伙食单位,请示能不能采集树叶,我曾要求军区政治部为此发了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都不能在村庄附近采摘杨树叶、榆树叶,要把它留给群众吃。”

得知此事后,边区群众深受感动。一些群众自发找到了聂荣臻,要他收回训令,还把采摘来的树叶送到部队。老乡们拉着聂荣臻的手说:“聂司令,你也太难为战士们了……现在闹饥荒,八路军饿着肚子,连把树叶都不能摘,怎么能行呢?”聂荣臻也动情地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八路军的纪律。请乡亲放心,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部队的粮食问题。”

这个训令还传达到晋察冀军区的其他部队继续推行。晋察冀军区机关制定了节约计划:所有脱产人员除伤病员外,每人每天要节约一至二两粮食,用于救济受灾的老百姓。仅1942年,各部队就节约出14万斤粮食。部队还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帮助群众春耕秋收,实施包括减租减息、减轻抗战勤务、整顿乡村财务、调剂贸易等一系列措施,军民团结一致克服了根据地艰苦的生活条件。后来,许多部队可以做到不用买菜,每人每日平均可以吃到三钱盐、二钱油。

“二月里寒食柳芽黄,三月里谷雨杨叶长。家家户户采树叶,一春树叶半年粮。精打细算度春光,节省粮食交公粮。子弟兵吃饱好打仗,支援前线第一桩……”这首民间歌谣自1942年起,便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流传开来。

山风吹拂林间,枝叶簌簌低语,歌声在树林间回荡。这曲轻快的歌谣,凝结的是深切浓厚、历久弥新的军民鱼水之情。(葛元蕊)

来源:解放军报

(责编:唐宋、任一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